期末考试落幕,暑期生活开启。这段相对自由的时光,是高中生休整身心、探索自我、发展自主性的重要窗口期,也是家庭关系深度互动和调整的契机。作为家长,如何科学引导孩子进行心理调适,建立有效沟通,并支持他们在放松与规划间找到平衡,为新学期赋能?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您提供以下专业视角和建议。
01考后心理调适
接纳与引导并行
1.理解情绪反应,避免评判
成绩公布后,孩子可能经历兴奋、失落、焦虑、麻木或空虚等复杂情绪,这是压力释放后的正常心理过程。
家长角色:首要任务是接纳这些情绪的存在,避免立即进行评价、比较或急于“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安全、非评判的空间,允许孩子表达感受。
2.促进情绪表达与处理
鼓励孩子用适合的方式表达(如交谈、书写、运动、艺术等)。
若孩子情绪波动较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超过2周仍深陷负面情绪),可温和建议其与学校心理老师预约咨询,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家长注意: 自身保持情绪稳定至关重要,避免将自身焦虑传递给孩子。
3.引导积极归因与成长型思维
与孩子一起客观分析考试结果,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策略运用及可改进之处,而非仅仅聚焦分数。
引导孩子理解考试是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工具,帮助其建立“从经历中学习”的成长型思维,将挑战视为成长机会。
02构建假期有效沟通
尊重与赋权
1.共同制定假期计划,提升自主性
摒弃单向指令,邀请孩子主导假期规划讨论。涵盖:学业安排(作业、查漏补缺、预习)、休闲娱乐、社交活动、兴趣发展、家务分担、健康管理(睡眠、运动)。
家长角色是协作者与支持者:提供信息、分享经验、设定合理边界(如电子设备使用时间、作息底线),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和选择权。明确共同商定的规则并执行。
2.运用积极倾听与非暴力沟通
积极倾听:专注、不打断、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听起来你对…有些担心?”),而非急于给建议或反驳。
非暴力沟通: 表达自身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时,使用“我”开头句式,避免指责和命令。
3.创造高质量陪伴时光
安排固定的、无干扰的“亲子专属时间”(如每周一次家庭活动日、每日共进晚餐交流)。
活动选择尊重孩子兴趣,可以是共同运动、观影讨论、参与家务、短途出行、玩桌游等。重点是投入的陪伴和真诚的交流,而非活动形式本身。
03支持学业管理与自我调节
培养自律根基
1.作业管理:目标分解与过程支持
引导孩子将假期作业总量分解为具体的、可衡量的小目标(如每日/每周任务量)。
鼓励孩子自主安排作业时间(尊重其生物钟和学习偏好),家长协助提供安静环境和必要的资源支持。
关注过程而非仅盯结果: 定期(非频繁)温和了解进展,关注其遇到的困难并提供解决思路(如时间管理方法、寻求老师线上答疑等),而非仅仅检查完成与否。
2.情绪管理与压力调节
示范健康应对方式: 家长自身管理压力和情绪的方式是孩子的榜样。
引导识别与调节: 帮助孩子识别压力信号(如烦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共同探讨适合他们的积极调节策略(如运动、正念呼吸、听音乐、与朋友交流、培养兴趣爱好)。
建立“情绪安全阀”: 告知孩子当感到难以应对时,可以随时向家长倾诉,或建议其使用学校心理热线、预约咨询。
3.自律性培养:习惯与环境塑造
规律作息是基石: 即使假期,也尽量维持相对规律的睡眠和起床时间,避免昼夜颠倒。
环境创设: 协助营造利于专注学习的环境(减少干扰),也允许有放松娱乐的专属空间/时间。
微小习惯启动: 鼓励从小的、容易坚持的习惯开始(如每天固定时间阅读15分钟、晨起喝杯水后整理床铺),逐步累积成就感和自律信心。
聚焦内在动机: 多与孩子探讨学习或任务对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如掌握知识的满足感、达成目标的成就感、为未来选择奠基),而非仅依赖外部奖惩。
暑假是亲子共同成长的珍贵时光。家长的理解、支持、适度放手和有效沟通,是孩子心理能量恢复、能力提升和良好亲子关系构建的关键。请记住,我们始终是您和孩子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