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天地

管理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天地 -> 管理制度 -> 正文

苏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方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04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根据全国教育大会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苏教基〔2021〕3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护航学生心理健康,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护航行动的重大意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发展,事关千家万户幸福安康。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关键措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中小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进展。但是面对新时代新使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必须把学生心理健康护航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常态性基础工作,坚持育心、育德与育才相结合,坚持家校社协同,全面、深入、有序、高效地实施与开展。

二、抓实机制,有效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行动

(一)开展“一校一案”行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年检机制

各中小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每学期明确工作重点,系统设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一校一方案,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社团、拓展活动、主题月(周)等途径,确保每生每学期接受10课时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其中1课时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团队会。同时各校要结合学期工作重点全面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学科融合工作。春季、入学季、毕业季、考试季等重要时间节点要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负责把关,各地教育部门每学年初和学年末对课程方案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二)开展“一日一报”行动,实施心理辅导重点个案督导机制

每个中小学校建设达标心理辅导室(独立校区单独建设)。心理辅导室每天开放时间不低于学生在校时间的50%。心理辅导室严守个案保密规定,规范化做好来访学生个案记录。市、县级市(区)两级教育部门每年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进行全覆盖检查,并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个案每日上报专项通道,组织专家对学校提交的重点个案及时给予督导。市、县级市(区)、学校逐步建设一体化学生心理辅导个案信息数据库,促进督导、转介的及时性和大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全体党员教师带头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从学业、生活、思想、心理等多方面关心特殊个案或团体。

(三)开展“全员排摸”行动,实施心理危机分级预警干预机制

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摸,建立重点个案心理档案,实施“一生一策”。设立班级(宿舍)心理委员,发挥同伴互助和预警作用。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进行全方位的监护和疏导,及时识别危机倾向的学生转介学校心理辅导室。每年学校对家长设定安全渠道排摸学生身心特殊情况,平时学生身心健康出现新的特殊情况,要求家长必须主动、及时向学校报备。各地各校建立“危机防护分级预警制度”。学校对排摸发现的情况要及时分级辅导,重点对象要协同家长共同制定和实施干预方案,发现严重心理危机要及时按规定转介专业医院。在校突发心因性意外事件,学校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并在教育、卫健、公安等部门的指挥下核实情况、及时处理,在72小时黄金干预期内对相关人员进行危机干预。对每年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各县级市(区)要开展分析研究,形成年度分析报告。

(四)开展“定岗聘任”行动,实施心理教育教师证书验审机制

各中小学校(含独立校区)至少配有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00名以上学生学校增加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其中个别辅导或团体辅导每周需从事6小时以上,不兼任除心理课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学。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学校可加强与高校、心理专业机构及团体的合作,通过规范的准入制度,建立外援机制暂时过渡。外援进校需签署相关伦理与保密协议,学校心理辅导室相关教师全程一对一跟岗。市、县级市(区)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每年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比赛、基本功大赛。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好骨干引领示范作用。

(五)开展“分层提升”行动,实施心理知识技能分层培训机制

各地每年组织2%以上的教师(班主任优先)进行专兼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上岗培训,鼓励教育集团、学校单独组班。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年组织开展80学时以上市级职后培训和区域心理热线、面询等临床实践。各地每年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24学时以上进阶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每五年接受一次验证,各地通过率应确保90%以上。各地各校不断推进教师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各校每年组织10学时以上校本全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或团队拓展训练。各地建立“片区合作教研组”,每月学校心理辅导室负责人分片区(或分教育联盟)开展个案督导和心理教研活动,实施片区合作创新、互援联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校内成立心理教研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双教研活动。

(六)开展“联合家访”行动,实施家庭、学校、社区共育机制

健全市、县级市(区)、校三级家长学校。各学校建立校级、年级、班级家委会。开放市级中小学家长线上学习平台,常年向家长公益提供丰富、有效的家庭教育成长课程。市、县级市(区)两级抓好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建设,有效指导家长科学育儿,重点在落实“双减”、推进“五项管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下工夫。围绕构建“线上线下互联、教师全体参与、妇联干部联合、覆盖所有家庭、关注特殊群体”的家访新格局目标,学校每学期与每位学生的家长直接沟通联系至少一次,重点是向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了解掌握学生家庭教育一手资料,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关系和照护情况。对重点个案联合属地公安派出所、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及法院、检察院、民政、团市委、妇联等集中会商、重点跟进。

(七)开展“三级防护”行动,实施相关部委办局联席会议机制

教育局、文明办、卫健委、高校等联合建立市、县级市(区)两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供每天至少12小时心理公益热线,完善心理咨询(辅导)值班、预约、面询、转介、追踪反馈、危机干预等服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指导活动,有效提升师生、家长热线知晓率和求助意识。各中心接受中小学校重点个案转介,有效形成“全体一线教师”“学校心理辅导室”“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三级防护网络。各中心成立校园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和干预小组,完善干预对接、区域互援机制。各中心加强与检察院、网信办、卫健委、文明办、团委等部门合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为遭受欺凌、暴力、性侵以及有抑郁倾向和沉迷网络等情况的中小学生提供及时援助。

(八)开展“医教联合”行动,实施个案矫治绿色通道协同机制

对身心特殊情况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家校共同商定干预方案,科学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心理辅导以及相关治疗。试点推进市、县级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医教合作,建立重点个案转介的“绿色通道”,对在校期间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倾向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教育部门和医疗部门实施“个案记录”保密共享,“结论建议”互商互通,“治疗方案”协同配合的模式,学校、精神心理卫生专业机构与家庭合作行动,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状况与正常生活的全面恢复。

(九)开展“减负增效”行动,实施作业考试严格管理监控机制

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招生考试入学管理,严禁超课程标准教学和考试,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制等五项管理,加强近视防控,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落实“公民同招”政策,深入开展课后服务,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开展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执法检查与督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各地要把“减负增效”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主要标准,定期组织学校开展自查整改和专项整治工作。

(十)开展“15、60”行动,实施师生亲子每日有效陪伴机制

倡导每天“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积极创造安全轻松的环境,师生之间、同伴之间、亲子之间积极倾诉、专注倾听,每天至少有效沟通交流一刻钟,通过互动交流促进彼此的理解,增进融洽和谐的关系。各地各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建设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社团活动,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展兴趣和特长;引导每个家庭重视学生身体锻炼,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坚持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体育运动。

三、加强保障,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护航行动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在编制规划、政策衔接、机构设置、工作实施、评估检查、经费保障、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学校主动作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家庭尽力尽责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导评价体系,将相关内容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和文明城市等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对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督导以及责任督学对学校经常性督导内容,纳入对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评价指标。对不履行职责的地区、学校(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坚决实行问责。对调查发现存在因失职失责造成不良后果的,将通报同级纪委监委,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强宣传引导。坚持正面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门户网站、微信号等传播平台,组织创作、播出一批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精品和公益广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协同各级宣传、网信、公安等部门有效管理和规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宣传报道,加强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舆情管控,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氛围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