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天地

管理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天地 -> 管理制度 -> 正文

2019年苏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2-18

2019年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重点围绕德育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管理育人等方面,抓长效机制、抓内涵发展、抓创新突破、抓工作实效,努力实现中小学德育工作科学化、可持续化的和谐发展。

一、紧抓德育阵地,加强课程育人。

(一)进一步推进德育一体化课程建设。统筹各类德育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全过程,推进德育一体化课程纲要建设,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形成百个特色课程,启动专题课程资源库建设。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增强教育活动和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进一步推进学科德育课程建设。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机整合育人目标和内容,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以及学科间的综合育人功能,推出一批“学科德育”项目。

(三)进一步推进品格提升项目建设。建设省、市、区三级品格提升项目系列,主要从建设有亲和力的学生发展中心、创新有感染力的课堂范式、开发有生命力的特色资源、打造有创造力的育人团队、构建有影响力的共育平台等这几个方面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完成首批、第二批省市级中小学生品格提升项目的结项和中期督查。启动第三批省市级项目建设。

二、提升德育品质,加强文化育人。

(一)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组织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在各学校因地制宜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专项培训,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队伍。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参与教育教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推广德善书院的学堂建设,加强校际专题交流。引导学校开设博物馆、非遗场馆等专设课程,利用有效社会资源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

(二)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整合社会优质阅读资源,促进阅读与教育深度融合,推进书香校园建设。2019年将以阅读节为契机,发动全市中小学申报一批高质量的阅读年度活动项目,建立十个左右区域性年度重点项目。凝聚各方研究和推广资源,研发阶梯阅读书目和阅读课程, 启动青少年阅读交流展示信息平台。建成特色教育图书馆N个。继续推进诵读交流项目。

三、丰富校园生活,加强活动育人。

(一)进一步做好年度重点活动。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法治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禁毒教育、环保教育等重点工作,做好“我们的节日”“阳光少年评选”“文明城市复检”“OECD测评”等主题活动,推动学校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引领和规范学生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

(二)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引领每个校园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让每个学生在社团中获得更多自信和快乐,锻炼更多能力。制定学生社团建设实施意见,100%学校普及社团,继续评选年度学生优秀社团、优秀社团辅导员、优秀学生社长;聘请千名以上校外专家担任社团辅导员或顾问,定期开展辅导活动,千名家长志愿者走进学生社团。60%学校达标社团建设要求,20%达到优秀等级。组织教师与校外专家结对跟岗,形成校园社团辅导员梯队;建立一批社团活动校外基地,定期开展活动。

四、创新德育形式,加强实践育人。

(一)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研学旅行、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家在苏州 E路成长”体验站、学校社区家庭综合实践等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发展研学旅行实验学校到100个,推进“E路成长”体验站建设。打造7大基地实践系列课程,完善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课程菜单。优化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平台,实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的信息化管理,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接,为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服务。

(二)进一步推进教育志愿服务项目。继续推行“小项目常态化,校内项目为主、校外项目为辅,学生自主选择,师长协同参与”的学生志愿者行动模式,让所有学生,只要愿意成为志愿者,就能成为志愿者,在志愿者行动中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提升自我。完成教育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升级,优化平台项目发布、报名招募、过程记录、结果公示和评价等功能,并为升学提供具有公信力的志愿服务证明。全市学生志愿者项目达10000个左右,服务时长累计200万小时以上,并完成所有数据和苏州市志愿者平台无缝对接;一批市(区)级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形成品牌。

五、整合德育资源,加强协同育人。

(一)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课程项目。梳理总结三年实事工程经验,深化“系统培养、合力育人”理念,继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完善家庭教育课程建设,利用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微信和苏州父母app为全市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公益学习课程。推进家庭教育课程向幼儿园和高中高职段家庭延伸试点,发挥项目学校管理平台监督指导作用。促进区域能动,加强“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全年提供不少于1000场的家庭教育讲座,开展各类沙龙、咨询、面询等服务。修编出版《家庭教育家长读本》。推进15个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继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认证和进阶指导。继续开展各类家庭教育评优评先活动。举办江苏省家庭教育学术年会,完成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立项课题结题工作。

(二)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心理教育。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保障、支持三大体系。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全部完成达标验收和年检。建设50个左右部、省、市级心理特色学校。完成心理教育上岗培训约1000人、进阶培训约3000人。专兼职心理教师达4000名以上,35%以上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15个心理名师工作室完成中期检查,市、区心理教育中心形成例会和学期检查制度。推行学校心理辅导室外援机制。全市打造心理个案管理和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心理资源库建设。学生三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学生心理危机监护分级预警制度、年度检测白皮书等不断完善。

(三)进一步加强德育骨干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好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中小学班主任激励机制建设的若干意见》,做好做强初任班主任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名优班主任工作室,以及班会课评优活动、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在《苏州德育》杂志开设班主任专栏。组织德育校长、主任学习班;开展年度德育创新案例评选;继续定期开展德育片活动;继续开展德育区域展示活动;评选优秀德育工作者;继续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

六、强化督导科研,加强管理育人。

(一)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条件保障和督导评价。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经费年度预算,完善优化德育工作必需的场所、设施,建立区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体系,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加强德育学会建设,推进德育重点课题建设,办好《苏州德育》杂志,定期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