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天地

专题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天地 -> 德育活动 -> 专题教育 -> 正文

“探梦天宫”花絮之指导——搭载故事(一)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1-02-19

搭载故事

让你的梦想在“天宫”中绽放

十一岁小姑娘和她的“飞天”中华蚕

    2005年9月18日 下午,由12条蚕组成的“太空旅行团”在太空逗留18天后昨天第一次公开露面。在中国航天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的“青少年学生太空舱”交接仪式上,乘坐我国发射的第22颗返回式卫星“旅行”宇宙18天的“太空蚕旅行团”及其“旅行舱”———青少年太空生物舱,由航天部门交给了“太空蚕”课题组所在的北京景山学校。
    在交接仪式上,一个标注着“青少年太空生物舱”的直径20厘米、高18厘米的银灰色铝质容器交给了北京景山学校校长范禄燕。据介绍,12条“太空蚕”原籍江苏镇江蚕研究所,在经过对品种、年龄等严格挑选后组成了这个“太空旅行团”,其中包括两公两母的4条即将吐丝的熟蚕和8只蚕蛹,另外还有大量蚕卵。在18天太空旅行中,全靠“青少年太空生物舱”为其提供通风、照明、摄像和温控系统。而“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方案是石景山小学四年级学生李桃桃于1999年提出的。
缘起——5年前被美方相中
    1999年11月,中国时代科普网公司与SPACEHAB(美国太空舱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在2001年1月发射升空的美国哥伦比亚107号航天飞机的教育舱中,搭载中国学生设计的太空实验方案。
    这个名为“STARS”的计划,鼓励所有年龄的学生参与太空探索,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计划自执行以来,已在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家组织过实验活动。“STARS”计划来到中国后,被称为“中国航天之星”青少年太空探索2000年活动。
    之后一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协、中国宇航学会、时代科普网公司和美国太空舱公司组成的工作组,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共888件太空实验方案。
    2000年1月28日 上午,参与“STARS”计划的第一个中国学生的科技构想在人民大会堂公布。唯一的入选者是北京景山学校的李桃桃小朋友,当时她年仅11岁。
    入选方案是:“蚕吐丝织茧实验”。内容是:看看蚕在太空里怎样吐丝、结茧、甩籽、出蚕;看看蚕丝在宇宙射线的辐射下拉力、光泽、颜色有什么变化。
    当时,43岁的美国宇航员伯纳德·哈里斯博士这样评价方案:这个带有中国特色的构想涉及到蚕的四个生长阶段,而且可操作性较强。
挫折——2003年在太空“牺牲”
    李桃桃的中国蚕宝宝首次上太空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原计划于2001年进行的项目一直持续到2003年2月才真正实施。
    2002年7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两次推迟发射时间后,北京景山学校意外地接到美国宇航中心的邀请,请实验学生到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现场,一起进行实验,最后,由于航天飞机出现故障,不得不再次推迟升空时间。
    2003年1月底,中国蚕宝宝和美国“哥伦比亚”号一起上天,那一刻,李桃桃离梦想很近。
    “轰”一声巨响,北京时间 2月1日 晚,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降落前,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上空解体,7名宇航员全部丧生,随之而消亡的是李桃桃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
    事实上,北京时间 2003年1月30日 ,也就是“哥伦比亚”号即将返回地面的前几天,“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组接到了由美国宇航中心转发的、一份由印度裔女宇航员卡尔帕纳·查乌拉在当天向地面发回的有关他们试验项目情况的电子邮件。
圆梦——2005年中国卫星将首载学生试验
    北京景山学校与航天部501老科协签署了合作发射“青少年太空生物舱”的备忘录,4年前李桃桃设计的太空实验———中华蚕宝宝将搭载明年的中国返回式卫星飞上太空。
    这次签约将是国产卫星首次搭载学生试验。
    “青少年太空生物试验”课题组总设计师韩光熙说,项目组聘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专家指导,由理、化、生老师和学生中的科技积极分子参加,补充完善了李桃桃留下的“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实验。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实验方案的设计、蚕种的预选、饲养和运输、生物仓的研制、经过太空试验的蚕宝宝的生理指标的检测及后期开发。(整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