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佳节话中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走进佳节话中秋》。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本周四,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这天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 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是一个以赏月、庆丰收为中心的民俗大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季之中,秋高气爽,皓月当空。此时正是五谷丰登、丹桂飘香的季节,各种时鲜水果也大多收获上市,家家户户团圆聚会,同庆丰收,在皎洁的月光下,共话亲情,人世间充满了团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尽管各地在中秋节俗上不尽相同,比如河南的赏菊、安徽的舞草龙、苏州的夜游、浙江的观潮等等,然而饮酒赏月、品尝月饼、亲人团聚则是这一节日的共同核心内容。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都是流传至今的佳话。各地至今尚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个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
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有二十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祈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中秋节是一个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民族风俗的凝聚点。中秋节是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只有得到大众认可,并在日常节庆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自觉,才可能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而像中秋这样的节日,就用阖家团圆来突出“孝”的作用,含有了以节庆和仪式凝聚人心,维系团结的意味。像中秋的团圆祝福、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为贵”等民族伦理和精神的反映。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传统节日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底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此刻,我们也更加期盼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泰民安。:最后,预祝大家中秋快乐,合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