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

课程教案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课程 -> 急救课程 -> 课程教案 -> 正文

02儿童心肺复苏-苏州市代表队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23

《儿童心肺复苏》教案

课程名称儿童心肺复苏授课教师XXX
授课对象高中生培训人数45人
授课时长45分钟课次8-7
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本课通过课前在线调查问卷了解学生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学生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了成人心肺复苏的操作技能,但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发现实操环节有所欠缺。高一学生具有很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本节课根据学生学习反馈结果提高了学生练习时间,重点突出儿童心肺复苏与成人心肺复苏的区别。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心肺复苏术与成人心肺复苏术的区别;2.掌握儿童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3.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及生命至上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教学重点1.儿童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技能;2.儿童脉搏呼吸的评估方法。
教学难点1.儿童心肺复苏的按压技能;2.儿童人工呼吸的实施技能。
教学资源多媒体一体机、教学课件、激光笔、多台儿童安妮模型、呼吸膜若干、AED模拟机、教具清洗剂
教学方法讲述教学法、问答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示范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PBL)、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分析案例(2分钟):上次的课程中我们分析了运动会上一个高中女生心搏骤停后被成功救助的案例,假设运动会在小学里举办,有一位男生在跑步中突然倒地停止呼吸,在现场学习过急救的我们应该如何展开救护?课堂提问:1.儿童的救护流程是否和成人的一样?2.儿童心肺复苏应该怎么做呢?各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展示视频作为授课背景环境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回顾案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命至上和健康第一的理念
知识回顾

一、 复习心肺复苏的救护流程(5分钟)各小组抢答提问1:CPR的标准中儿童是多大的孩子呢?儿童的救护流程是否和成人一样?CPR标准中儿童是指1岁到青春期的孩子。成人的救护流程复习:评估环境-叫-叫-C-A-B;意识判断关键词:轻拍重唤;呼吸判断关键词:听、看、感觉,时间不超10秒钟;翻转体位操作重点:护颈椎,抱胸口,头同步;呼救关键词:120,话说清,不急挂,路人甲,请帮忙;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30:2;按压深度:5-6CM;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人工呼吸吹气时间:1秒/次

 

回答1:儿童的救护流程与成人心肺复苏的救护流程基本一致,特殊情况下略有不同。

教师PPT展示复习知识关键词学生分小组抢答,复习成人心肺复苏知识点关键词通过顺口溜回顾成人心肺知识,为本课内容对比做铺垫
新课教学一、儿童心肺复苏与成人心肺复苏的区别(5分钟)1.特殊情况下流程的区别:无意识、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的儿童需立即启动急救系统,但是如果只有一人在现场,而无法同时呼救时,应先实施1分钟CPR再启动急救系统,继续CPR;2. CPR步骤为A-B-C(成人为C-A-B);3.开放气道角度的区别:采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下颌角及耳垂连线与平卧面约60度角(成人是90度角);4.按压方法:单手掌根或双手掌根重叠;5.按压深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5cm);6.按压/吹气比:单人30:2,2人及以上施救时15:2;7.检查脉搏:检查颈动脉或股动脉。 展示儿童心肺复苏与成人心肺复苏对比图,逐条区分两者操作细节差别通过对比掌握儿童心肺复苏操作的不同点,记录两者区别以备课后复习巩固通过对比讲解,复习成人心肺复苏操作要点,同时明确儿童心肺复苏相关操作方法的差异
新课教学

二、儿童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流程(10分钟)当我们发现儿童伤者出现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的时候,需要立刻开始心肺复苏(A-B-C),该流程同样适用于溺水者。儿童心肺复苏实施步骤:1.开放气道(A)第一次开放气道时,需要检查口腔内是否有异物,如有,需先清理异物。清理异物方法: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45-60°,清除口鼻分泌物。开放气道的方法:仰头举颏法(无颈部损伤者):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指抬起下颏,下颌角及耳垂连线与平卧面约60°角,以畅通气道

 

2.人工呼吸(B)口对口吹气法:(1)口张大,完全包住患者口唇,防止漏气。(2)吹气时捏鼻,呼气时松鼻。(3)连续吹气:2次,每次持续1秒。(4)正常吹气即可,避免过度通气。

 

3.循环支持(C)重点:按压部位——胸部正中定位方法:1)剑突上两横指处;2)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手法:采用单手掌根或双手掌根按压。掌根接触胸壁,手指翘起,肘关节伸直。双肩双臂与胸骨垂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 一腿放在患者的头颈部,另一腿放在患者腰间部。按压幅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约5cm),频率:100-120次/min,按压次数:30次。按压/放松间隔比:1:1,放松时使胸廓完全回复原状,但掌根不要离开胸壁,按压应平稳有规律,不可冲击式猛压。按压30次后做2次人工呼吸。重点提示学生:心肺复苏练习禁止在活人身上练习。

  

教师演示清除异物、仰头举颏法图片对比展示儿童开放气道角度与成人角度的区别学生组长上台近距离观看儿童开放气道的角度区别本环节设计学生上台学习后讲授给同组成员,用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讲解人工呼吸学生代表上台演示人工呼吸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培养学生生命至上的理念。
教师演示30次按压学生跟随教师演示练习按压动作本环节强调儿童心肺复苏的按压标准与成人的区别,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再次评估(3分钟)评估时间:5组心肺复苏完成后需再次评估伤者。评估方法:听、看、感觉再次评估的知识在以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选取学生代表上台演示触摸颈动脉搏动的方法。1. 找到自己的喉结2. 触摸气管一侧的颈动脉搏动教师引导学生讲解演示上台演示讲解检查颈动脉搏动本环节通过学生上台演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尊重生命的情感。
三、小组练习(15分钟)每5人为一个小组,利用安妮模型开展模拟儿童心肺复苏练习,每人实施5组操作后模拟评估呼吸及脉搏。模型连接小型检测器,学生根据检测器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按压深度即吹气量,教师根据检测器计时调整学生按压频率。练习注意点——区分成人心肺复苏的不同点:开放气道角度呈60度;按压深度约5厘米,为胸廓前后径的1/3。教师巡视指导,根据仪器反馈 纠正操作问题分组练习互相纠正错误姿势通过分组练习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互相指导纠正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复习心肺复苏有效的指征(1分钟)1.患者恢复心搏和自主呼吸;2.口唇、面部和甲床等颜色由苍白或青紫转为红润;3.瞳孔由大变小、眼球活动、手脚活动、开始呻吟等。五、复习心肺复苏终止的条件(1分钟)恢复心搏和自主呼吸;医务人员到场接替;现场救护环境危险需转移。

  

教师讲解复习学生复习已学习过的知识点通过多次复习加深学生记忆
本课小结课堂回顾总结(3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儿童心肺复苏术与成人心肺复苏术的区别,针对上节课同学们操作练习时间不足的问题,本节课做了更多时间的操作练习,同学们的CPR质量也有明显的提高。在课堂的最后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儿童心肺复苏的实施重点:评估环境-叫-叫- A-B-C。儿童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30:2(2人及以上15:2)儿童按压深度:5大约CM,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儿童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儿童开放气道角度:采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下颌角及耳垂连线与平卧面约60°角人工呼吸时间:1秒/次尽早电除颤是“生存链”各环节中重要一环,如果现场有AED机使用,能对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将在后面的课程中学习AED机与心肺复苏的联合使用。 教师总结并提问,展示AED模拟机。思考本课重点知识,认识AED机。回顾知识加深学习印象,为后续讲授AED机的使用做铺垫。
作业布置回顾课堂教学内容,在线上教学平台中完成以下问题:1. 应急救护的首要原则是什么?(确保安全)2. 评估呼吸时间是多久?(不超过10秒钟)3. 2人及以上救护时,儿童CPR的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是多少?(15:2)4. 儿童CPR的按压深度是多少?(大约5CM)5. 儿童CPR的按压频率是多少?(100-120次/分钟)6. 儿童CPR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角度是多少?(下颌角及耳垂连线与平卧面约60°角)


板书设计儿童CPR操作重点评估环境-叫-叫- A-B-C。儿童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30:2(2人及以上15:2)儿童按压深度:5大约CM,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儿童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儿童开放气道角度:采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下颌角及耳垂连线与平卧面约60°角人工呼吸时间:1秒/次不可过度通气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小组练习过程中的心肺复苏操作情况的现场记录、分析,获得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中对各小组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分并鼓励。同时课后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线上评价反馈,重点检测学生对儿童心肺复苏过程中与成人心肺复苏的区别,根据问卷反馈结果调整后续上课内容和进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讲解、学生演示、实操练习等教学和学习方式,将儿童CPR操作重点及操作方法在45分钟内做了详细的剖析和充分的练习,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整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课后教学评价反馈,发现学生通过多次课堂知识点复习巩固和CPR模拟练习,已对成人和儿童的心肺复苏技能掌握得非常好,计划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继续提高学生操作练习的时间,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救护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