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之窗

课题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之窗 -> 课题研究 -> 正文

《“阅读课本”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20

《“阅读课本”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倪宇欣

一、研究概况

1.研究设计: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状况分析

(1) 问题的提出

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 个方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也指出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考察内容:即“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

这些内容无疑都对学生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综合品质,其具体可以采用提前自学的方式先自行阅读课本,锻炼其“信息获取、理解掌握”能力,然后进行课本课后习题的练习,锻炼其“知识整合、研究探索、操作运用”的能力,最后再进行交流总结,锻炼其“语言表达”的能力,久而久之,将这种学习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进而扩展到其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以达到自己的“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和创新思维”。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会采用多媒体如视频、PPT等多种教学手段,虽然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是,也要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上完课后,同学们往往只能记住老师上课的只言片语与留在黑板上的板书,但是对于非常基础的知识没有记录,对于黑板上的知识出自课本中的哪里也不甚明了。同学们在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时,可能没有时间与精力做好提前预习,即使是能够做好课后复习,也往往是只注重自己笔记上的东西,而对于教材课本的认真阅读做的明显不够,导致在考试复习时一些非常基础的课本知识方面失分过多。由于日常缺乏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导致同学们在面对全新的、真实的生活实践及学习探索情景时,抓耳挠腮、手足无措。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自学课本、阅读课本与回归课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目标和内容

①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在适合自学的课程内容中,尝试提前自学的方式先自行阅读课本,锻炼“信息获取、理解掌握”能力 → 课本课后习题的练习,锻炼“知识整合、研究探索、操作运用”的能力 → 交流总结,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 → 将这种学习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进而扩展到其他科目的学习过程中,以达到自己的“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和创新思维”。

② 认识课本知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具体内容:使其从内心深处意识到阅读课本的重要性,认识课本知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能够在课后复习或考试复习时养成认真阅读课本、回归课本的习惯,最终在每次考试结束之后能够在课本上找到这些考点的出处,对于自己还未掌握扎实的部分,进行更加系统化的复习,能够做到对照课本对错误的题目进行反思与总结,进而避免下次再错。

(3)研究方法

① 在教授阅读性较强的知识时,逐步尝试让同学们先自行阅读课本,然后回答教师已准备好的相关问题,培养同学们阅读信息、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

② 在教授一些实验探究性知识时,尝试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先阅读课本,获取知识,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然后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同学们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如果同学们获得的现象与课本上所说的实验现象有所出入,就更具备探究意义。

③ 在期末复习时,可以让同学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再通过相关高考题目进行练习,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即使是高考题目,可能也是来自于课本的某一个小知识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课本知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在考试复习时不要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4)相关研究状况分析

刘堂梅、南俊民在《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科学史话”的内容分析及其教学思考》一文中,介绍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科学史话栏目的性质和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利用“科学史话”栏目的教学建议。

江锡钧、沈理明在《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的教学建议》一文中,就怎样使用教材中“拓展视野”这一阅读材料,以及如何有效发挥这一阅读材料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

张应红在《高中化学教材中“科学视野”栏目使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通过对人教版教材中“科学视野”在师生理解的局限性上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科学视野”栏目的课程资源价值,并给出了有效利用“科学视野”栏目的教学策略。

以上几位研究者主要研究了教材中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分析了这些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的使用情况、教育价值、涉及内容等,并提出使用这些阅读材料的教学策略。

2.研究过程:研究阶段、研究措施

(1)研究阶段

前期阶段,在教授阅读性较强的知识时,逐步尝试让同学们先自行阅读课本,然后回答教师已准备好的相关问题,培养同学们阅读信息、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

中期阶段,在教授一些实验探究性知识时,尝试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先阅读课本,获取知识,对物质性质进行预测,然后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同学们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如果同学们获得的现象与课本上所说的实验现象有所出入,就更具备探究意义。

后期阶段,在期末复习时,可以让同学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再通过相关高考题目进行练习,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即使是高考题目,可能也是来自于课本的某一个小知识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课本知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在考试复习时不要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2)研究措施

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措施: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同时,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教学实际,科学的、有效的设计教学环节。

② 课堂教学实录措施:每节课上课前,写出教学详案;在上完课后,立即记录实际教学过程。

③ 积极反思措施:每上完一节课就自己回忆教学过程,记录教学反思。

二、研究成果

典型案例:

(1)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化学试卷讲评

23题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学习探索情景,题目为同学们提供了金属Sn和SnCl4的许多信息,考察了同学们的“信息获取、理解掌握”能力,但是实际的考察内容仍是以课本上的“实验室法制氯气”为基础的。比如第(1)问的化学方程式,就在课本的第58页,第(2)问也在学习“氯气的发现与制备”时重点强调过,第(4)问,也在课本的62页有所体现,这三问其实就是课本基础知识的考察,因此在讲评试卷时就有意识的引导同学们去寻找课本知识的出处;第(3)问则是更加深入的考察了同学们的核心素养,这个问题要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氯气的性质以及自己以前的知识积累,才能较好的做出答案,因此在讲解这一小问时,有意识的引导同学们平常注意锻炼自己的“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研究探索、操作运用”的能力。

(2)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试卷分析

2020年05月29日,五中举行了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就该试卷进行讲解、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该试卷难度系数不高,且题目非常灵活,高起点低落点,90%以上的考点都是课本上的原话,因此,更加体现了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具体分析如下:

在班级里评讲试卷时,应该指出这些考点在书上的哪里,到底是书上的哪句话,或者针对书上的知识点(原话)做了怎样的变式,让同学们深刻的体会到“阅读课本”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阅读课本,甚至是让同学们自己在课本上寻找知识点,体会知识点原话的变式,从而更好地学习化学。

教学反思:

这张试卷总体难度不高,但同学们做的成绩仍然不是很理想,归结原因如下:

① 同学们读题、答题不认真。

② 同学们答题不规范,说了许多话,但都未答到得分点。

③ 对于书上的基础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解决办法:

① 多准备一些基础题目,训练其准确性。

② 仔细研究参考答案,尝试着学会用化学语言回答化学问题。

③ 在课堂上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训练、默写。

三、主要结论和研究局限

(1)主要结论:研究中获得的经验、规律

在平常的教学中,同学们对于自己阅读课本的重视度不够,但是在经历过大型考试之后,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会对这种方法有所重视,也更加注重阅读课本、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

(2)研究局限:研究中还存在的不足

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比如寻找相关的高考题目,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