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班主任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教师天地 -> 班主任园地 -> 正文

以榜样下的自我体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相结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3-13

(本文在苏州市第五中学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案例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

施音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结合立体的教育系统,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的重要的教育任务。但在现实的教育现象中,我们总是无奈的发现学校,家庭,社会无法很好的相互配合,在学校中老师感到教育的孤立,无法得到家庭有效的支持,更无法控制孩子周遭的社会环境。

    但是孩子总要长大,我们如何从学校教育困顿的现状中,找到出口?学校教育是重点,家庭教育要争取,社会教育靠自觉。本文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

 

案例:

    小迪肯定是不同的,你看其他小孩都在有用好奇的眼神瞟着我这个文理分班过后的新班主任,只有他虽说眼神里也透着兴奋和欢乐,可就是低着头。我想亲近他,故意走到了他面前,他居然躲开了。

    随后的一周,小迪状况不断,几乎每天都会有不止一个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冲着小迪坐的那个后排的座位,大声喊:小迪,你的作业呢?然后就可以看到,小迪或是在堆得像座小山似的书和本子里翻找,更多时候则是僵硬的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至于上课不记笔记啦,新发的作业本卷子找不到啦,英语背诵要重背啦,默写不过关啦,订正被退回啦……这些在小迪身上,是每天都会上演的连续剧。随后,我又发现,小迪的衣服上经常有油渍,夏天两三天身上就有异味,同学对他呼之则来挥之则去,他也只是傻傻的服从,也不会生气也不会拒绝。怎么会这样呢?17,18岁的孩子,不该是自尊心爆棚,动不动还跟大人闹点小别扭,男生女生都想着打扮的帅气漂亮的么?

    我和家长打电话,才知道小迪的父母都是外来打工者,平时工作非常忙,一天几乎没有和孩子讲话的时间,更别提辅导检查学习,初中就上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学校老师没有教导过好的学习习惯,能上高中已经是意外的惊喜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全家三口租住了一间平房,平时洗、烧、睡都在一间里,周边聚集了很多像他们一样的租住户,环境很难保持清洁整齐。放下电话,我开始觉得可惜,我常常觉得很多孩子的错误,其源头都是大人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教导,其实孩子是大人教育行为的缺失,甚至是错误的受害者,而我们却只会看到孩子总是不能令我们满意的表面行为,一味的指责孩子,不知自省。不过小迪还好,在他身上我同时也看到了如同璞玉般,天生善良,温和,好学。小迪没有被教坏,小迪只是没有被教好而已。

    随后的每天,我只要看到小迪,就会和他聊两句。送给他漂亮的笔记本,告诉他如何记录每天的作业;指给他看,哪些字写的好,哪些字写的不好,让他知道怎样将作业写整齐;手把手的教他如何记笔记;怎样安排一天空余的时间;以至于夸奖他今天的衣服很干净,看着真帅气;午饭要有荤有素,才有营养;吃饱了才有力气上课;每周体育课后,要回家洗澡……就这样,我从来都不一本正经把小迪拉进办公室,数落一顿,他的种种不是。我只是时时陪在他身边,细细微微的事情,做给他看,让他跟着学,点点滴滴的事情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一次他英语作业没有按时完成,数学订正也不合要求,这是他老毛病的重犯,管不住自己,怕烦。我严肃地和小迪谈话,先告诉他开学一个月他的进步有多大,再提醒他,一件事情如果知道该怎么做好,而故意不去做,那就是对自己的放纵,会带来严重的退步。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如果不立刻把作业完成,回去过后在家庭散漫的环境中,我刚刚的教育效果会退化为零。所以放学后,我陪着小迪,让他跟着我一起查单词;一起分析立体几何,翻开课本,指着例题,让他模仿着写规范的解题步骤……一个小时,把缺的英语和数学作业做好。他看着写的满满的作业,觉得自己的作业从来都没有那么好过,很开心。天已经全黑了,在点点路灯的光辉下,校园显得格外宁静。其他同学估计都已经在家舒舒服服的吃完饭,而他还饿着肚子在我办公室。可是小迪没有任何抱怨,反倒从他眼神里看出平静和满足,最后还微笑着跟我说“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事后,我和小迪的爸爸妈妈交流,即便没有时间和孩子手把手的教,也不代表我们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就无能为力。其实只要身边的大人做出榜样,孩子就会慢慢的跟着学。父母常常在家里整理清扫,孩子也会跟着整理自己的物品;时时保持孩子着装干净整齐,他也会自然喜爱整洁的状态;家人对待人温和有礼,孩子也会这样。大环境我们不能控制,但是家庭小环境全凭我们自己塑造。很多事情言传不如身教,模仿身边的成年人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最亲近的人。

    随后的变化,同学和老师都有目共睹。小迪至少会在课代表收作业前把作业做完,有问题会主动找老师去问,上课的时候高高的抬着头,看老师……周围的同学看到了小迪的变化,也不再像以前一样随意的对待他,会反过来代替我教小迪如何整理课桌,并像我夸耀小迪的进步。他的父母也说,孩子看到父母在打扫,也会跟着归置自己的东西;以前总怕孩子跟周围邻居学坏,所以周末就把孩子关在家里,现在孩子看到父母待人处事的方式,自己也能够对是非有所判断,自觉抵制周围的不良影响。

    回想小迪的改变和我所做的一切,似乎没有一件事情会很突出,所有的事情都仅仅是我在他的身边,做给他看,和他一起经历,便看到了他的成长。

 

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三合一的德育网络,有时我们能够控制的因素绝大多数都存在于学校内。我不能要求小迪的父母换个更宽松的工作,以便有更多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我也不能改变小迪的生活环境,让他接触到的人都有很好的修养。但好在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多于家庭和社会,所以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和周边同伴的力量,重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就能起到很显著的效果。

    同时,必须认识到,不能因为觉得父母不管孩子,或是管不住孩子就放弃家庭对我们工作的助力。即便是家庭教育点滴的改变,我们也要尽力争取,要知道家庭教育就像是我们在校德育内容的回家作业一般,是对我们在校德育效果重要的巩固和提升。

    最后孩子都有愿意向善的心,其关键在于他是否能时时为正确的行为所感染,并最终体验到改变带来的进步。因此在面临社会教育的时候,自我体验的结果便是孩子自我教育成败的关键。父母和老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成年人,我们不单单只是前路上领导者的角色,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退回到孩子的身边,陪着他一起走在成长的路上,做给他看,让他跟着学,指出一路的风景,帮着他体验成长的快乐。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不应当是孤独的,而是由我们在身边无声的榜样下,让他即便面临纷乱的社会,也能主动追求向善后的愉悦,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