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书迷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书香校园 -> 书迷天地 -> 正文

《高效课堂八讲》读后感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6-01

读了《高效课堂八讲》这本书,心中颇有感慨,该书是原洋思中学刘金玉老师多年来进行教学管理工作的智慧结晶,刘老师结合洋思中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揭示了高效课堂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全书共八个部分,分别阐述了高效课堂的追求、目标、指导思想、操作策略、前提、关键、基础和保障。

读着这本书,不少疑惑被解开,不少观念被改变,不少思路在形成,不少方法冒出来,一下子感觉自己的工作效率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老师在课堂上拼命地讲,学生呢?只是一个听众、一个看客,可看可不看,可做可不做,可想可不想。老师很辛苦,学生很轻松。

这种现象似曾相识,这样的学生究竟占了多大的比例?要让每一个孩子行动起来,课堂上不能有一个漏网之鱼,不能有片刻休闲时光。

如果学生已经是所谓的差生了,你如果再想放到课后去补,往往就等于牛过了河去揪尾巴,科学的策略就是补差不如防差,差生往往是从课堂上差下来的,如果在课堂上能够跟上大部队,他就有信心去应对后面的更艰深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成败得失决定于主阵地,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主阵地,在这里培优补差,在这里实现教育目标。教师确实应该在这块阵地上动动脑筋,想想办法。

“诸葛亮曾言:学须静,才须学。静以养身,宁静而致远。王国维先生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概括为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

课堂不能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要让学生能静下来,沉进去。用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训练学生,用高雅的读思去熏陶学生,用智慧的思索去启迪学生。

“有些学生顽固不化,对于这些问题学生,我们要做到六个字——死马当活马医,只要学生一息尚存,我们就要救人。我们要做到四个字——逼上梁山。就是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与方法,逼使学生就范。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知到好,从好到乐,步步深入,自然就会不断进步。怎样逼呢?我们要发扬三不精神:不放弃,不抛弃,不遗弃。在课堂上盯住他,缠住他,粘住他。”

朴素的语言,朴素的方法,没有空洞高深、居高临下,看似伟大正确,实则什么也解决不了的学者说教,却道出了一线教师的无奈感受,讲出了改变差生的实用妙着。读着温暖贴心,做起来方便可行。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老师快节奏的教学一定要有学生高效率的学习能力配合才能成功。我们需要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下大功夫,这些培养需要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

如读书要教给学生拿书的的方法,发言要纠正学生站立的姿势,同学说错了要指导其他学生做出正确评价,说话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差别,小组合作要不断指导合作的方法……每节课都在加强,每节课都在完善,每节课都在成长进步。有很多知识规律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应该给学生犯错的时间和改正的机会,就像人如果不会爬直接学会了走,长大后会存在功能协调障碍一样,这个过程很重要,不能省去。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率而把学生甩在后面。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个体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酝酿才能获得升华的过程, 它需要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一个生命体来看待,在课堂生成中碰撞,在探索交流中获取,在体验感受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