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是一本名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专著。
这本书讲述的是30个天才“微软小子”的成长历程。是一本新东方力推的成长励志作品。“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每个学生都渴望知道自己该如何走向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早日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成功并不等同于成长。成功是你的目标,成长是你达到目标的道路。这条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选择了软弱和妥协,也有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定的信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过程。
感受最深的是凌志军老师的金字塔说。
金字塔有五级,学生则有五种类型,分别对应金字塔的五个层次:
A级,厌学型:不快乐、厌烦、心理上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恨不得把课本摔到老师脸上去。
B级,被动型:消极、被动、麻木,在父母、老师的督促和环境的压力下取得进步。
C级,机械型:全身心投入、刻苦用功、头悬梁锥刺骨、按部就班地朝着一流的方向努力。
D级,进取型:自信、主动、积极,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持续性地保持一流的成绩。
E级,自主型:拥有“D级学生”的特征,此外还有:自主、自由、坚韧、快乐。有个性,有激情,有想象力,享受学习而不是完成学习,不以分数衡量成败,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独立的意志,有强烈的兴趣,有一个执著追求的目标。
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起跑线在C级,每一个孩子在面对人生的新起点上都是一往无前积极向上的,如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进取型、自主型的孩子呢?
我认为关键有两点:一就是文中谈到一个词:“开窍”,先发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才是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另外就是要让学生有自信。结合教学与生活给我的启示是如下三点:
第一、 给孩子一个丰富的成长环境,从小有大的视野,有广泛的兴趣,才有机 会找到自己的真爱。
研究凌志军老师举得人物实例,我发现一个问题,这些成功人士的起点教育时期,大部分是比较混乱的文革,张亚群、沈向洋、张宏江、凌小宁,因为教育的随意,给了他们真正的兴趣的自我选择和自由成长,因为教育的不紧张,所以他们有机会跟着自己的需要走,“先做应该做的事,再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教育的宽容精神,虽然有它的不足,但是适当宽容与随意确实是自由心灵飞翔的前提,大脑的成长与知识的积累不是一回事,优秀的学生应该拥有广泛的兴趣,全方位训练自己的大脑。
卡尔威特是个早产儿,低智商,他的父亲除了训练他的听说读写外,还不断地带他去会见当时的社会名流,去看演出,去观赏博物馆,去听音乐会,就这样这个孩子奇迹般的成长起来,十五岁就成了博学优雅的博士。
第二,善于帮助孩子寻找真正的热爱,善于以他们的热爱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引导激励他们的潜能。
请大家跟随我认识一位伟大的老师,他将一只笨笨的毫无武术基础的熊猫,在短期内训练为超级斗士,打败强敌,拯救世界,这就是《功夫熊猫》中的狐狸老师,他首先通过谈话引导熊猫明确自己的使命的神圣感,利用熊猫爱吃的特点,将武术训练与熊猫的食物结合,激发了熊猫的潜能,在熊猫最绝望时,告诉它打败敌人的绝招是:相信自己。最终熊猫赢了。
再了解一句伟大的咒语:《阿甘正传》中弱智而且小儿麻痹的阿甘带着沉重的矫正器被人追着奔跑,听到珍妮犹如天籁的声音:“阿甘,跑,快跑!”阿甘挣裂矫正器,飞快前行,一路跑来,成为了长跑健将。
食物与女友的鼓舞,这是熊猫与阿甘的人生重心,每一个人都是在真正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才能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和热爱,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
每个人的成功与精彩是不同的,有的同学能言善辩,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外交家,是一种成功,有的同学善于思考,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是一种成功,有的同学很细心,很有奉献精神,做一个优秀的护理人员,是一种成功,让每个同学享受,完成梦想的快乐,在学习中这样,在以后的生活中这样,永远幸福,多么美啊!
要想做到这一点,对于老师来讲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增长自己的才识,我们也要找到心底对于教育的热爱,不断的成长,才会更好地引领学生。这几年的网上培训,让我们见识到了很多的优秀教师,优秀课堂,同样一节课,一个知识点能力点,老师的水平不一样,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就会很不一样,连续几年的积累下去,将对学生影响多大啊!
第三,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把学习的境界定义为成长自己,会让学习有乐趣,真正利于成长。
听过一个故事一琴师指导一学生,上来就练一首很难的曲子,学生好不容易有了点感觉,老师又换一张更难的琴谱,一次次下来,在学生绝望地要放弃的时候,老师拿出最早的那张曲谱,要求学生弹,学生发现,自己竟然弹得那么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是个故事,再看一段历史,明朝著名的万历皇帝,六岁登基,为了培养他,选了最博学最敬业的张居正为皇师,张大师开足了课程,严加要求,万历帝悟性很好,十岁左右,书法就超出常人,可是张居正怕他因之荒废学业,于是严禁他再练习。不仅如此,还严禁他同宫女嬉戏,一旦发现,严加管教,这种变态教育的结果是万历即位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后宫厮混,不上朝,不过问政事,从此明王朝走向了衰落。
多么可悲的教训啊,平时如果不注意学生心态调整,太过于机械与一味压抑学生,结果就会使学生从金字塔入口下滑到被动厌学。
从书中的王坚到许峰雄,从张宏江、沈向洋到张亚勤,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学生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极限,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父母、师长用劳动和心血为子女的成长之路默默付出……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像一部小说,更像一部奏鸣曲,它是每个渴望成功者最好的心灵驿站。
“不承认自己是天才的天才们在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可以让家长们知道怎样培养孩子,让老师知道怎样完整教学,让学生知道怎样获得自信。不但学生、家长、老师需要关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成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是否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还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在教育领域赶上西方。美国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因为她拥有最先进的教育体系,并能通过该体系吸引全世界的杰出人才。美国的教育体系,不仅包括那些知名的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头脑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变革,中国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凌志军先生希望借《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改变对教育的看法”,这应该是中国教育体系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希望更多的人阅读《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认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理解《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在《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帮助和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本书中的许多故事的确令人深思,尤其是做家长和老师的,不能不反思自己的得失。但每一个学生也绝对不能放松。30个天才“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可以教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钱,不是家庭,也不是运气,而是‘不要小看自己’”。“只有做好了‘应该做的’,才能愉快的‘做喜欢做的’。”教育自己“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看法,让自己像天才一样成长”。“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教育,那就改变对教育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