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翻看了李镇西老师写的《教有所思》,非常喜欢,是因为不仅篇篇来自教育第一线,接地气有亲切感,而且还都能由小见大如小石头般在读者心里荡漾开去。其中有一篇关于家长也是教育者的文章让我尤为共感。有很多家长以为教育这件事主要是在学校里的,所以李老师有感而发,大声地对家长们说:家长也是教育者,尤其妈妈们是人类的教育者啊!
好多年前,我在做高中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有一个特别来事的男生,单亲家庭,跟几乎不管他的父亲(后来是管不了他)一起生活,我几乎每周都会处理一两件跟他有关的突发事件,异常头疼。多次交手过招以后我发现他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且常常能自己踩住刹车,在事情恶化之前停下来。我就很好奇,问他:你总是会这样那样地捣乱,但我发现你很少会做过线的事情,你是怎么做到的?他听了我的问话,狡黠一笑,说:“每当这样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妈妈啊,我知道如果再往前一步,我妈妈就要伤心了啊。”我当时就特别惊讶,心想他那个从小学三年级起就不跟他一起生活的妈妈是如何有这样的影响力的啊?就忍不住多问了几句,结果男生的回答里并没有我以为的全心全意、任劳任怨以及循循善诱,他说:“我妈妈就是一个月左右来看我一回,就是带我出去玩我喜欢的,吃好吃的,然后跟我讲讲她自己的生活什么的。我妈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要好好的,把自己照顾好否则她会伤心的。”原来,这是一个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但与孩子有着深切的爱的关系的妈妈。她不过分用力,不苛求孩子,只是做了一个诚实的妈妈。这份看起来稀薄却如影随形的爱成为在无数个险境前拉住青春期男孩的绕指柔。也许对于这个妈妈来说,她所做的是力所能及自然而然的,但从这个一向桀骜不驯的男孩嘴里表达出来后,却直接更新了我对于妈妈影响力的认知。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也可以泛指亲情)是人类长大后依然留存在人类意识的下层的,它仿佛是心灵的摇篮,让孩子在长大离开摇篮之后依旧有一个停泊的港湾。它仿佛是“妈妈的裙带”,给予我们亲密依恋、安全和归属感。虽然有时候,这个裙带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比如裙带太紧或者裙带太松。但好的父母,能妥善利用好这根裙带,该放长的时候放长,该松开的时候松开,允许孩子去创造他自己的未来。我们的孩子在与妈妈脐带分离以后,和妈妈是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心灵交互的,所以,妈妈们在喂养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好好地用好这个影响力是值得一再去探索的。
回想我自己,到今年,我做老师已经有十七个年头了,教学与育人已然熟能生出些巧来了,可是做妈妈我却是至今第一回,在我与不断成长的孩子的互动这条路上我基本上还是在边走边学、边学边调整,我的儿子今年十四岁正昂首进入他的青春期,身为妈妈的我一路走来战战兢兢,可以说是一直在改变从未有完美。由于我们自己是老师的原因,我们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最容易掉进“妈妈老师”的角色,工作中历练出来的本事潜移默化就在亲子互动中呈现出来,而这,也许恰恰成为了妨碍我们发挥影响力的障碍。如同澳大利亚女作家萨拉٠娜塔莉在《养育孩子,一场温暖的修行》一书中所说的“多数家长已经知道如何温和地控制孩子,他们不知道的是,如何不去控制他们,和他们和睦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在想,李镇西老师呼喊的“妈妈是人类的教育者”,其实是让无数的妈妈们做回最本来的妈妈,施展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的“教育”吧。如同我的那个学生的妈妈那样,多为自己活着,把自己变成一个轻松、快乐的人,以此作为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心理学以及越来越多的案例也告诉我们,母亲对于孩子乃至家庭的影响,其实远远超过了我们自己知道的广度和深度。时代推进,我们所有的妈妈们真的都需要换一种思路来养育我们的孩子,或者说要更有智慧的爱我们的孩子。首要的,得收回那些个伸向孩子的手指,停止那些个说了很多遍的唠叨,还孩子一些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也放松自己的心,也许反而能给孩子成长所必须的养分。说不定,这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教育策略呢。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有一首诗歌这样说到:我延伸我的梦想到你的脚下,你要轻轻的踩,因为你正在踩我的梦想。每天,每处,我们的孩子延伸他们到我们脚下,我们应该轻轻的踩。如何轻轻的踩?我觉得可以朝这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 关系大于教育。妈妈们要先放下教育的焦虑,不必着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先有良好的关系。这个良好的关系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妈妈处处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是妈妈理解孩子,孩子理解妈妈,妈妈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第二、 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孩子。妈妈常常会掉进唠叨的圈子,因为她们常常记着孩子从前的错误,担心他们会犯错误。殊不知,犯错误恰恰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如果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能从犯错中学习,不能成长。如果妈妈处处关心、事事照顾孩子,什么错误都不让孩子犯,那么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没有经验来处理自己的焦虑,处理挫败感。
第三、 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因为“生气不是解决”。教育的内容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实用的教育才是现实教育,这种教育不容易妨碍孩子建立适合自己也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伦理与哲学思想、审美态度与世界观。
第四、妈妈和爸爸要随时调整自己,不着急、不焦急、不控制,要配合。一方面这是应对成长中孩子该有的弹性教养方式,另一方面,这也是父母给予孩子的为人处世的示范。
总之,妈妈与孩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动力,仅仅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如何更有智慧地爱孩子是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需要好好学习的。虽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困惑,但只要妈妈们保持平和之心,愿意打开自己,好好直面然后学习了解,再叛逆的孩子也会在关系的抚慰下回归。“妈妈的爱”会随着时间慢慢沉淀在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的心灵能永远承载着这种爱的滋养,然后一代代传承下去,越来越闪烁人性的真善美。
政治组 陈晔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