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充分认识高中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一种全新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使高中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结合我校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及新学期的工作思路,我校准备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配备高一、高二任课教师组织课程的实施。学校在资料、器材,场所等方面给予保障。
把学生真正置于主体地位,是研究性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在这门课程中,从课题的选择到成员的组合,研究过程的实施都有学生自己定夺,老师、学校扮演了服务、指导的角色,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自己选择比较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课题,建立课题组、拟订计划、学生自主学习、调查、探究和阶段性小结、论文交流、评估等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老师注重帮助学生掌握发现、理解、调查、设计、讨论、评估等研究方法,同时加强在合作、竞争、创新、自尊等心理品质的指导,还根据课题设计不同的调查研究的表格,帮助学生建立研究性学习档案,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发现和研究课题的能力。 三、 课程的实施步骤
我校的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原则上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结题阶段。
1、 前期准备阶段:
(1) 第一至第三周确定指导教师,组织指导教师学习有关知识,选择提出课题。担任课题的老师以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四个选题原则为基础,归纳出三个贴近,即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实际效果。确立“大立意、小切入”的课题研究思路。
(2) 第四至第五周指导老师向学生介绍课题,帮助学生选题。
(3) 第六周按学生意向分组,班主任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举组长。学生和指导老师见面,了解老师对主题的构想说明。
2、 中期实施阶段:
第七周到第二学期开学后两周指导老师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课题研究。可供选择的方法有:查阅资料、文献研究,上网检索,实地调查,人物访谈,建模概括,创想求证等。
3、 后期结题阶段:
(1) 第二学期的第三周到第十周:各小组形成课题研究报告,通过撰写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多媒体展示,模型设计等形成研究成果。
(2) 第二学期的第十一到第十二周全校对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选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3) 第二学期的第十三周到十六周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交流和优秀成果展示。
四、课程管理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课程,又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的操作和实施,需要有力的支持系统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管理。
1、管理网络。成立“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室、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组成,为具体操作的行政部门。成立由名教师、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组成的课题专家组,对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2、管理机构。成立由学校行政、骨干教师、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协调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各项工作。
3、管理条理。
(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2)《苏州第五中学研究性课程事实方案》
(3)研究性学习各类表格
4、管理模块
(1)课务管理——教务处具体负责课务安排,研究性学习纳入学校总课表。
(2)教师管理——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任课老师的工作态度纳入《教师六认真》考核内容,工作量纳入学习的结构工资,教师指导学生研究成果获奖,按竞赛辅导得奖同等待遇。
(3)教训设施管理——学校图书馆、实验楼、微机房专人负责,对学生全面开放。
(4)资料、学生成绩管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收集的各种信息、分析研究问题的记录,在结题时收集起来,统一装订存档,优秀的结题报告、论文编成专集。
(5)校外活动——实行学校宏观管理,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教务处提供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证明,指导教师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方案出谋划策,每个活动小组组长负责活动的全过程。
五、课程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型学习,学生在开展这一活动的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化被动为主动,是知识传播和接受的一次革命。
1、评价标准
(1)体现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仅仅是辅导,组织与实施应有学生来承担。在最后的评价中,要给学生发挥的主动性、主体性打分,从而倡导学生根据自身课题的需要进行自我学习、向他人学习,但不是依赖,更不是完全由教师来安排,而是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是要体现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是简单地查些资料、写篇论文,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研究过程,这一点必须在评价中体现出来,从而引导他们重过程和方法。
(3)是要体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只有创新,科学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2、评价方法
(1)选题评价方面。主要对学生的课题选题进行评估。考察学生所选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的必要性,是否具有实际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主体过程性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收集信息能力、以及主动学习、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情况。在组织能力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组织工作的情况,具体可以考察他们的活动次数和活动过程的安排情况;在收集信息方面,主要考察学生信息来源是否畅通、是否多元化,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否紧扣主题,等等;在主动学习方面,主要考察学生能否针对课题的具体需要,主动地去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组织自学(主要学习书本、杂志、媒体上的知识)和向他人(老师和有关专家)学习,来满足所研究课题的理论需要,从而也达到了掌握有关书本理论知识的目的;在团队协作方面,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是否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社会协作精神;在活动质量方面,主要考察学生每次活动的任务能否完成,目的是否达到,活动过程是否规范有序,活动所获的材料、成果是否丰富、有效。
(3)成果分析方面。主要考察两方面,一是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是否建立在他们自己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上,要考察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二是所取得的成果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能否在实践中加以推广。
五中教务处 二00五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