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课程实施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课程实施 -> 正文

自然科学的探索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1-10-26

自然科学的探索

课题组长:朱铭杰

课题组成员:朱铭杰、王斌斌,孙杰

指导老师:施音

研究论文

题目:去观察蚂蚁,你可以从中获得智慧

说起蚂蚁,你脑中的印象会是什么?渺小的,混乱的,密密麻麻又匆匆忙忙的,而且总是聚集在脏兮兮的泥土中……或许它们一直都留给你不好的感觉,说实话我过去也不喜欢蚂蚁,但是自从和一窝小蚂蚁朝夕相处几天后,我越来越喜欢这种小生灵了。

如今养蚂蚁作为宠物是很流行的,我也和同学们一起从网上订购了一个蚂蚁工坊,于是蚂蚁奇妙的生活在我面前展开。

我养的是日本弓背蚁。这种蚂蚁分布极广,我国全境(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南、重庆、贵州、广东、广西)、原苏联、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均有分布。仔细看看,发现弓背蚁是长的极漂亮的。头大,近三角形,上颚粗壮;前、中胸背板较平;并胸腹节急剧侧扁;头、并腹胸及结节具细密网状刻纹,有一定光泽;后腹部刻点更细密。通体黑色。蚂蚁大小区别很大。我大概量了一下,我那一窝蚂蚁大的有12mm左右,小的也有7mm左右。

蚂蚁刚到家的第一天就开始筑巢。透过透明的凝胶,我能够看到它们筑巢的全过程。根据说明书的指示,我先在凝胶上点了几个小坑。这不是为了让蚂蚁沿着坑筑巢,而是告诉蚂蚁脚下的凝胶是安全的,可以挖洞。而后,伟大的工程开始了。蚂蚁们用自己的口器将凝胶咬下,然后一粒一粒的搬运到凝胶的表面,渐渐堆成一座小山。它们工作的效率很高,一天就挖出一条长长的隧道。我想要建造这么复杂的建筑,光靠一两只蚂蚁是不行的,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可是我却发现每次都只有34只蚂蚁在筑巢,其它蚂蚁却事不关己似的呆在隧道外面发呆。于是我查阅资料后才知道。蚂蚁有很明确的社会分工。有雄蚁,蚁后,兵蚁和工蚁之分。雄蚁和天使蚁后都有翅膀,我看了一下,我的蚂蚁中都没有翅膀,因此应该没有雄蚁和蚁后。但是兵蚁和工蚁又要怎样区分呢?我上网查询后发现,原来对于弓背蚁,兵蚁和工蚁并没有绝对的区分,一般大的都是兵蚁,而中小型的就是工蚁。只有工蚁才负责筑巢,清理巢穴,觅食,喂食等工作。知道这些后,再次仔细观察它们,就发现原来每次挖隧道的蚂蚁都不一样,似乎它们是轮流在筑巢。我想想也对,巢穴的隧道是那么的小,怎能容纳所有的工蚁一起进入隧道工作呢,自然要分配好,然后轮流进入隧道挖掘。想到这些,我真是被这些小家伙的组织纪律的严谨折服了。蚂蚁们的隧道很了不起。首先,它们的隧道都是沿着容器壁开始的,然后所有的隧道都四通八达,八条隧道一共有两个出口。拥有出口的隧道就显得特别宽阔,其它则要稍狭窄些。两个出口可以保持隧道的空气流通,使隧道一直有新鲜的空气。除隧道外,还有一些小居室。这些小居室作用可大了。蚂蚁们很清楚哪些地方是用来居住的,房间的居住有这严格的等级制度,还有哪些居室则用来排列储存食物。除此以外,我还发现虽然每次都是不同的蚂蚁在挖地道,但它们似乎都心有灵犀知道该朝哪里挖,筑建怎样的家园。野外的蚁巢,它们的形态和位置,都协调地隐逸在大自然中。而我的蚂蚁工坊,它们的小窝则规则的容纳于透明的容器之中。观察的过程中,我还发现,蚂蚁在筑巢时,会本能地站立,并以其身体一倍半的高度为标准来挖蚁穴。有趣的是,蚂蚁挖的每个蚁穴,虽形态弯曲,但尺度却是平均一致的,通体还有一定的连续性。除此以外,蚂蚁筑巢亦步亦趋时,触角左右摆动识别气味的基本动律,是在交流,却让我想到了舞蹈。

窝建造好了过后,我就可以观察它们的日常生活了。例如,蚂蚁受到惊扰时,总是立刻逃入隧道;休息时,总有一只蚂蚁负责守卫。地面脏了,会有蚂蚁负责清理;巢穴坏了,就能立刻得到修缮。

与可爱的小蚂蚁相处这么久过后,我最佩服它们的团体合作精神。一只蚂蚁一次只能咬一块很小很小的凝胶,但是它们建造的蚁巢确是如此的庞大而复杂,这就需要蚂蚁很好的彼此合作。蚁巢是用凝胶做成的,有时凝胶很不牢固,会出现碎屑掉下,堵塞隧道的现象,因此在建造过程中蚂蚁就要一边开展新的领土,一边及时修缮家园,不但动作要快,而且要团结。不论是筑巢,休息,都会有一只蚂蚁负责保卫家园。蚁巢中如此多的蚁穴其功用都会按照等级的需要来严格分配。受到骚扰时蚂蚁们会很快进入巢穴躲避,但是它们的适应性也很强,能够区别什么是真正的危险。

现在我知道了,一只蚂蚁或许是渺小的,但是蚂蚁家族则有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蚂蚁们总是忙忙碌碌,但是它们的每一次工作都安排得当,目标明确;它们或许成千上万,但是每只蚂蚁都能够尽职尽责;泥土是它们的家园,这个家园在它们的安排下有条不紊……

观察蚂蚁,告诉我即便是小小的蚂蚁,都体现这自然美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