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学科德育教学实施方案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自主体育锻炼和合作运动体验为基础,以提高运动能力和生存能力为主要趋向的生活类指导课程。体育与健康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课程教学与校内的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完美人格,陶冶学生性情,引导树立正确的社会人生价值。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涵,优化工作方法,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和谐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德育在学校工作和学生成长中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
德育目标要求方面我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在运动中表现出主动挑战自我、战胜困难、坚韧不拔、追求更高更远的精神;在体育展示或比赛中自觉遵守运动规范和比赛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积极处理比赛中产生的矛盾。并能按照比赛规则与要求参与到各项运动的学习和比赛中;在运动过程中关注同伴与对手,在运动中能认识到自己所担当的职责。
下面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几种做法。
一、严格开展队列练习
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因此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在大课间跑操过程中都能保持以班级为单位,六路纵队,队伍整齐,口号响亮。跑操运动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二、耐心进行思想教育
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技巧、单杠引体向上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出现这种情况之后,我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
三、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例如,做“胯下头上传球”游戏,则能培养学生机智活泼、团结负责、乐观进取的优良品质。但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其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
四、指导如何进行器材的收拾与使用
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老师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可以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可以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对保护学校体育器材有好处,而且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评价方式方面我们是从多方面进行的,成绩考核不仅仅是体育项目水平方面的考核,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课间锻炼、上课表现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德育方面主要看学生平时的表现能达到哪个等级标准。
第一等级:积极主动参与学练活动,运用掌握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活动前做好热身活动,活动后进行整理活动,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和消除运动疲劳, 并能根据锻炼效果调整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案。在学练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从容面对运动、学习和比赛中的挫折和困难;同学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第二等级:自觉参与学练活动,运用掌握的方法有序进行练习,活动前后做好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有较好地预防运动损伤和消除运动疲劳,并能调整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 在学练过程中,能保持较好的情绪来面对运动、学习和比赛中的挫折和困难;同学之间关系较为融洽,具有较好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
第三等级: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健身价值,能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较为合理的练习,活动前后有简单的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能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和消除运动疲劳,并能调整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在学练过程中中,能保持较好的情绪稳定性,在运动、学习和比赛中能合理的调整心态;同学之间关系尚融洽,能够互相协助,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第四等级:对参与体育运动的健身作用有认识,尚能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练习,有简单的热身活动和整理活动,知道预防运动损伤和消除运动疲劳的简单措施。 在学练过程中,情绪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存在起伏现象;同学之间关系尚融洽,具有一定的互相协助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实践表明,学校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教会学生做人、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德育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应从课的开始至结束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课与课之间要注意紧密联系,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渗透信息更加牢固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