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蒋宏坤
2011年9月15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苏州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苏州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和中共苏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科学发展道路上全面进步的生动实践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应对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五年,也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三区三城”和富民强市的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又好又快实现了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谱写了苏州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崭新篇章,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力在转型升级中迈上新台阶。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增长,五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和23.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7∶56.9∶41.4,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8.4个百分点,制造业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等六大超千亿元的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平板显示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8%。建成万亩以上农业示范园区18个,高效农业比重达59%。个私经济完成投资、上缴税收均达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沙钢集团入选《财富》世界500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得分居全省首位,成为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和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人才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达50人,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人民生活在富民强市中实现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4%和11.8%。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累计超过1420亿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并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和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等一批重大民生实事工程加快建设。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更加健全,民政和社会福利事业实现新提升。文化苏州建设步伐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先后有40余人次荣获文华奖、梅花奖等全国大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健全,建成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
5A
级旅游景区5个。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成功举办,平江路、山塘街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健康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活动获得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在深化拓展中焕发新活力。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国有经济加快战略性调整,企事业单位改制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金融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累计备案创投企业81家、上市企业66家,苏州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取得新突破。开放优势不断巩固扩大,五年来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82亿美元。国家级开发区达到9家。太仓港跃升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苏州成为全国服务外包试点城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共建园区、对口支援工作取得实效。
城乡建设在一体发展中呈现新亮点。“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成为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城市,基本建成城乡一体政策制度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以苏州市区中心城市为核心、5个县级卫星城市为枢纽、10多个中心镇为基础的区域城市群,城市化率提高到70.6%。新建高速公路
100.8公里
,沪苏浙高速公路、沪宁城铁、京沪高铁苏州段建成通车,苏州火车站综合改造、轻轨1号线、2号线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东太湖综合整治工作进展顺利,完成省定的“十一五”减排任务,国家生态市建设通过考核。苏州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群。
社会管理在统筹兼顾中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大排查信息平台和六项运行机制。平安建设广泛开展,治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及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社会保持安定有序,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五连冠”,再次被授予“长安杯”。扎实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禁毒、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落实道路交通、消防、危险物品和安全生产监管措施,各类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民主法治在健全提升中展示新成效。积极支持市人大、政协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推进,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成绩显著。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群众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地方军事、老干部、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全国人防先进城市“三连冠”。法治苏州建设步伐加快,“五五”普法顺利通过终期考核验收。“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和苏州城市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苏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常德盛同志被中宣部确定为先进典型。
党的建设在开拓奋进中得到新加强。广泛开展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推进创先争优。圆满完成县级市、区和镇党委换届,新一届领导班子素质明显提升、结构明显改善、能力普遍增强。扎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集中培训县处级干部6520人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办法,探索常委会差额提名、全委会差额票决领导干部,干部聘任制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勤廉指数”测评工作取得实效,具有苏州特点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得到查处。
同志们,回顾过去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复杂局面的考验、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主要归功于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归功于历届市委打下的良好基础和老同志的关心帮助,归功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各方朋友的亲密合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苏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求索,五年的奋斗,给了我们深刻的体会,也为我们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把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作为最鲜明的发展导向。五年来,市委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省委重大决策与苏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科学适时地提出建设“三区三城”的战略要求,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应对挑战中转变观念,为推动苏州率先科学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最根本的发展动力。五年来,市委始终坚持以改革带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围绕解决经济社会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提高对内对外开放规模和水平,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激发起全市创新创造的活力、开拓开放的豪情。
三是必须把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作为最有效的发展抓手。五年来,市委始终坚持以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建设创新创业创优环境优良的新城市,着力集聚具有世界眼光、现代理念、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新人才,着力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技术含量的新产业,努力实现经济运行质量和产业结构层次同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能力同步壮大。
四是必须把民生优先、造福百姓作为最重要的发展要求。五年来,市委始终坚持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要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统筹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形成发展人人共创、成果人人共享、和谐人人共建的大好局面。
五是必须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作为最坚实的发展保障。五年来,市委始终坚持抓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为全面提升苏州各项工作水平提供坚强持久的政治保证。
回顾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不够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创业人才资源仍然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偏弱,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需进一步增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制约加剧;城乡居民富裕程度、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仍有差距,收入分配结构有待调整优化;经济社会转型矛盾增多,社会建设与管理任务加重;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作风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美好蓝图
苏州是一个拥有许多光荣和辉煌的英雄城市。30年前我们抓住农村改革机遇开创了由农到工的“苏南模式”,20年前我们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机遇打造了由内转外的“开放样板”,进入新世纪我们抓住推进“两个率先”历史机遇绘就了全面小康的“现实模样”。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苏州有责任也有能力牢记中央和省委重托,顺应全市人民的新期盼,率先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苏州特色的基本实现现代化之路,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积累新经验、多作新贡献。
今后五年,是苏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五年,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机遇期,又是国际国内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加重的矛盾攻坚期。一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将发挥更大影响力,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潮流;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江苏沿海将成为我国东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苏州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发展,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增长动力由原来的要素驱动、开放带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转变,产业形态由原来的制造业为主向服务经济、新兴产业并重转变,城乡结构由原来的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转变,同时,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利益分配结构以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欧美等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扩散,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人民币等新兴国家货币升值压力增大;国内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的新一轮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市在前进道路上也面临许多矛盾和困难,过去依靠要素高消耗来维持高增长、凭借低成本劳动力实现低层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社会建设与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可以说,今后的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国际国内重大发展机遇,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困,不为过去的成绩所累,不为既有的经验所限,不为面临的险阻所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禁锢,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行动制约,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束缚,凡是有利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事情都要敢闯敢创、先行先试;凡是有利于城市品位提升、人文生态环境优化的事情都要求精求好、抓紧抓实;凡是有利于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的事情都要全心全意、尽情尽力,从而使苏州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社会建设更加和谐、科教文化更趋繁荣、民主法制更为健全、生态环境更显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努力争当科学发展先行军、“两个率先”排头兵。
今后五年,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惠民利民为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三城”总目标,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新城市、集聚新人才、发展新产业,着力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把苏州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人文宜居创新名城,到“十二五”期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今后五年,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建设宜居新苏州、打造创业新天堂、共筑幸福新家园”。
——建设宜居新苏州,就是要扬长“三大优势”。扬文化优势,使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现代文明优势;扬环境优势,以环境软实力的增强促进发展硬实力的提升;扬公共服务优势,为城乡居民提供设施配套、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
——打造创业新天堂,就是要构筑“三大高地”。坚持创新第一驱动,构筑最具创新活力高地;坚持人才资源第一资源,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坚持新兴产业第一方略,构筑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共筑幸福新家园,就是要提升“三大水平”。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提升社会和谐水平;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更高水平破解二元结构,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今后五年,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到“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全市经济结构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三二一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能力走在全国前列。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人才总量达150万人以上,力争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以富民优先为导向、科学规划为引领、制度创新为关键、转型升级为路径、固本强基为保障,率先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
社会和谐程度走在全国前列。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更趋完善,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人口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人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文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平安苏州”、“法治苏州”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
人居生态环境走在全国前列。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达到省定指标,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加协调。
人民幸福指数走在全国前列。到“十二五”期末,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六年倍增,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普遍提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在今后五年发展中,必须把握好以下五条原则:
1.始终坚持率先争先、科学发展的目标定位。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不断丰富“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的精神内涵,立足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水平,时刻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探索赶超的锐气、永争一流的志气、勇创伟业的豪气,在“第二个率先”伟大实践中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2.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人才为先的路径选择。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把人才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崇尚创新、善待挫折、宽容失败,向产业创新要发展,向管理创新要质量,向制度创新要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和内生动力。
3.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发展好国有、民营、外资、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统筹运用好市场和政府“两手调控”,正确处理转型升级与加快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的关系、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对内对外、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4.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要求。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要义,心中时刻装着人民,更加注重富民惠民利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5.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大力弘扬“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今后五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围绕既定目标,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六个注重”的新要求,全力落实省委“八项工程”的新部署,加快推进八个方面的战略举措。
一、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全力打造成果共享、人民幸福的现代化苏州。全心全意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拓宽产业富民渠道。注重就业、创业、产业、物业并举,初次、再次分配并重,巩固完善城乡富民长效机制,确保在“两个同步”上取得新突破。建立健全市场导向与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完善就业促进政策,积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各类群体就业,保障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发挥工会等在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作用,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创业鼓励政策,引导通过创业来促进就业,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深化农村股份合作改革,多种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强化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完善保障安民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建设,加快构建各类保障机制相衔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一体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扩大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逐步提高统筹层次,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实现保障水平的持续合理增长。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医疗、教育、就业等专项救助力度。支持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3.扩大服务惠民范围。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健全完善均等优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普遍得好处、持续受实惠。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质。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4.提高实事利民程度。着力减少老城区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快古城、古镇生活设施和老住宅小区改造,全面完成虎丘地区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南环新村危旧房解危改造、老城区“改厕”等重点工程,加快城中村、无地队的改造。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管理体制。加强价格调控监管,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坚持公交优先,完善和优化公交网络,着力缓解交通压力。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打造结构优化、产业高端的现代化苏州。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与传统产业存量提升“两产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居全省、全国行业首位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全力推动以纳米技术研发应用、新型平板显示等具有领先优势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在新兴产业规模总量、产业链延伸、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以及规模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2.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的要求,推动服务业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软件与服务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商贸、医疗、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促进制造业加快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高度重视楼宇经济。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引导服务业企业加快融入国际分工合作体系。集中力量做强苏州工业园区城市CBD、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金融商务集聚区、保税物流园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园、创意动漫产业园等载体和项目建设。
3.巩固提升支柱产业。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轻工、冶金和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积极实施大企业战略、品牌之都创建计划和技术标准战略,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规模优势、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群。
4.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强化农业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功能定位,坚持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的发展路径,着力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体系。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保持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的特色风貌,引导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农田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和防洪抗旱减灾能力。
5.着力提升经济增长均衡度。把扩大消费作为稳增长的战略着力点,加快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培育引进规模型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努力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城市、江苏省商贸大市。继续推动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支持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全面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构建诚实守信、买卖公平、竞争有序的消费软环境。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推动投资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倾斜,以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作为稳增长的持续推动力,积极推进龙头型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优化产业链,加快出口基地和品牌建设。推动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仓储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贸易。多元化开发国际市场,建立健全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机制。
三、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全力打造人才集聚、创新引领的现代化苏州。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成就未来。抓住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机遇,积极实施创新引领主战略,更加自觉地把创新贯穿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依靠创新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1.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创新理念和质量意识的现代企业家队伍,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地标型创新企业,扶持一批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科研院所。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管理方法,吸引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苏设立研发机构,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多方优势,强化资源与资本、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三大结合”,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精心构筑人才高地。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力争在育才、识才、聚才、用才上走在全省、全国前列。高质量建设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国际教育园,支持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高校发展。全面落实姑苏人才计划,积极实施“1010工程”,打响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等品牌,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贴心的服务,大力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以人才高地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竞争高地,加快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3.着力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政府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着力构建一批开放共享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科技信息平台和技术转移平台,支持国家级、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全力推动参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探索建立科技银行,鼓励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健全科技金融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真正使苏州成为创新人才争相向往、创业激情充分迸发、创优成果高效转化的首选之地。
四、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全力打造内外并进、充满活力的现代化苏州。始终高举改革开放大旗,通过深化改革增添新的发展动力,依靠提升开放水平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1.持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和责任政府。规范政府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风险评估、跟踪反馈评价和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稳妥推进社会领域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国有经济战略布局,推进国有经济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转型升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培育扶持苏州银行、东吴证券、苏州信托、东吴人寿保险、苏州创投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加快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互补的功能性区域金融中心。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个私经济注册资本超过9000亿元。
2.巩固扩大开放优势。更加突出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进一批核心技术多、成长性好的创新型项目。积极拓展增资扩股、并购参股、境外上市、融资租赁等利用外资新渠道。加快“走出去”步伐,坚持“政府鼓励、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着力培育一批本土跨国企业。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引导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向能级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以及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新高地。整合提升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各类特殊监管区功能,推进特殊监管区从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型,积极探索设立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经济合作园区,发展壮大保税物流贸易。进一步提升中新合作水平,积极参与江苏沿海开发,规划建设好苏宿、苏通、苏盐等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加强和创新援藏、援疆工作。
五、加快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力打造城乡融合、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苏州。坚持把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新时期新阶段苏州最大的品牌,着力在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和统筹发展上下功夫,实现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把苏州整体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核心区域城市群。
1.优化城乡布局。抢抓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一核四城”的发展新定位,在做优做靓苏州古城的同时,加快提升东部综合商务城、西部生态科技城建设水平,重点推进南部滨湖新城和北部高铁新城建设,全面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和县级市互动发展,发展壮大县级市城区,增强县级市城区的枢纽功能。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推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使新型城镇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载体。
2.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以轨道交通、城铁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快速路系统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推进以太仓集装箱干线港为重点的港口开发与航道建设。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智慧产业,建设“智慧城市”。加强网络信息体系和安全保密设施建设,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大力兴建城市供水、防洪、水环境治理等设施,强化防洪保安和地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健全防灾、救灾和人民防空防护体系,增强城市应对各类灾害的能力。积极探索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利用。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建设长效机制。
3.推进一体化发展。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进一步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镇村布局、村庄建设、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水系等规划相互衔接,促进城镇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有机融合。切实改善和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和城乡居民共享的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基本医疗等服务体系,推动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加快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支持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力打造文化繁荣、旅游兴盛的现代化苏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强市。
1.弘扬先进文化。更好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苏州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苏州“三大法宝”有机结合,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苏州城市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公共文明建设模式,巩固提升苏州市、张家港市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力争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加强社会热点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2.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创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文化机构发展。加大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弘扬昆曲、评弹、苏剧、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民族民间文化,积极推进苏州古城古镇古村落和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繁荣文化精品创作,办好太湖文化论坛、中国长江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高档案史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3.壮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巩固公益性文化单位机制改革成果。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闻传媒、影视制作等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加快建设现代传媒广场、国际影视娱乐城等重点文化项目,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加快引进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做强苏州文旅集团、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苏州广电传媒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加快资本、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4.做强旅游城市。全面实施旅游业提升计划,整合城乡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功能,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古城、太湖、中部和沿江四大旅游集聚区,提升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水平,积极推动省级和市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强城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市旅游化改造,加大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把苏州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七、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苏州。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以生态标准原则引导经济社会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的观念,按照低碳化、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低碳生产消费综合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重组和低碳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广清洁生产,着力打造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低碳环保产业聚集区和低碳生活居住区,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开拓绿色市场消费需求,形成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节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强化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化水资源配置,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能源审计,降低单位生产能耗。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提高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3.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最严格的环保考核问责制度。完善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投入。严格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源治理。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和管网设施建设,实施大中湖泊、主要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保障水源地水质、水量安全。深入推进“蓝天工程”,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环境安全。
4.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绿色苏州”建设,构筑城市、城郊、乡村多层面的绿化空间体系。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森林、植被、湿地、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林网和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区,重点实施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澄湖等生态修复工程。建成一批县市级全国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文明园区,确保率先进入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行列。
八、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全力打造安定团结、社会和谐的现代化苏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局面。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规范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拓宽民意表达和公众参与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更好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凝聚人心的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政策,促进全市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群众团体开展工作。
2.提高城市法治化水平。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不断完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体系。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六五”普法。积极发展法律服务,认真做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不断巩固新型军政军民关系。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体制机制创新与基层基础建设同步推进、人的文明素质与城市文明水平同步提升、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同步谋划,着力构建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等“六大体系”。强化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全面增强社会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作用,加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社区综治办建设,创新社区管理方式和服务功能。
4.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加强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进流动人口集中居住、集中服务、集中管理,建立流动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协作机制。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大力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大接访”和下基层驻点调研,以为民亲民利民的实际举措赢得民心。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坚强保证
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清正廉洁的优良本色、更加勤政为民的务实作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开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大力倡导新的思想解放,促进思想理论建设与科学发展实践的紧密结合。全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更加紧密团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矢志不渝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握发展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勤于为民,在不断实践中开拓进取,在不懈奋斗中永葆先进,努力开创“三区三城”建设的新局面,合力夺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胜利。
二、强化党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改革和完善党委领导工作机制,完善党委常委会集体领导制度,认真落实常委分工负责制,建立健全常委会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稳妥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规范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保证决策科学民主、执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有效。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
三、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引领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大力选拔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苏州发展事业中来。加强干部队伍战略性培养,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更加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选拔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推荐、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健全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善于应对复杂局面、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凝聚各方力量的坚强集体。
四、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率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党员队伍有效管理、党员素质能力有效提升,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先锋工程,加强村级和社区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学习常德盛、吴栋才等先进典型活动,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不断增强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使命感、荣誉感,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五、强化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凝聚共谋发展、共创未来的强大力量。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具有苏州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大力实施廉洁文化建设创新工程、精品工程,打造以“廉石”为代表的廉洁文化品牌群。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高制度设计科学性,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加强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工作,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各级党委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肩负起抓班子、带队伍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切实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战斗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居安思危、反骄破满,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真正做到对事业尽心、对工作尽力、对岗位尽职。牢固树立“机关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把群众当作亲人,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来做表率、聚民心。
同志们,过去的成绩令人鼓舞,未来的伟业催人奋进。我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全市上下寄予的深切厚望,我们也一定会再创苏州发展的又一个新的辉煌!
同志们,前进的号角分外嘹亮,崭新的航程乘风破浪,人间天堂激情澎湃,姑苏儿女豪情满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将率先在我们手中化为苏州大地上的美好现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务实拼搏,共同开创苏州更加灿烂的明天!